作者:王传奇 李 刚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2 浏览次数: 202次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BRI)是中国在反全球化思潮下推动全球化2.0版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案,得到理论界、学术界积极响应,产生了一批聚焦BRI建设的智库。文章利用文本分析法和CiteSpace,对中国智库索引(CTTI)数据库中的智库活动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中的BRI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建BRI智库数量呈井喷现象,积极探索“知行合一”研究咨询模式;BRI研究热点集中于宏观经济政策,需多学科介入BRI研究;BRI研究以高校为主,北京和西北高校位居前列;BRI智库缺乏品牌塑造和知识产权意识;BRI智库协同攻关合力不够。
【关键词】一带一路;智库;文献计量;CiteSpace;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Belt&RoadInitiative,BRI)。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阐述了BRI的理念与行动路径[1]。在反全球化思潮下,BRI成为中国推动全球化2.0版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案。“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不仅落实了第一批“收割”成果,而且进一步传播了BRI理念,国际社会反响热烈。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和BRI几乎同步启动、同步发展,新型智库建设一开始就把BRI作为重要的研究咨询领域,产生了一批聚焦BRI建设的智库,从各关键领域为BRI建设建言献策。本研究将这类智库统称为“一带一路”智库(BRI智库),利用文本分析法和CiteSpace可视化计量工具,统计分析中国智库索引(CTTI)数据库中的BRI智库相关活动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中的BRI研究文献,旨在为BRI智库建设提供借鉴。
1BRI智库发展现状 1.1BRI智库数量呈现“井喷”现象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积极响应,每年都有一批研究中心、研究院和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建智库成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共建立了35所相关智库(见表1)。
从时间看,2014-2016年分别建立4、16、9所;截至2017年8月1日,2017年已建立6所(见图1),数量呈现井喷现象。
2015年新建智库数量达到16所,反映了2015年3月《“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发布后,理论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从地域看,分布在14个省、市、自治区(见图2),与国家规划的BRI省区(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重庆、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2]基本一致。有些省份虽然不在BRI规划中,也积极开展BRI研究,如江苏师范大学(徐州)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
从智库类型看,政府智库3所,约占12%;社科院智库1所,约占3%;高校智库27所(985高校10所、211高校7所、其他高校10所),约占74%;社会智库4所,约占11%。高校在原科研机构的基础上新建智库,相对于政府、社科院和社会组织事半功倍,特别是985、211高校拥有数量可观的科研人才和规模庞大的研究生队伍,在基础研究、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综合看,地方政府智库和地方高校智库主要涉及某一领域的研究,语言类院校智库涉及文化交流多,这些特点与智库所在地方和挂靠单位的研究实力和研究特长密切相关。从智库名称及其研究范围看,随着BRI进程推移,新建智库研究定位逐渐细化。
1.2BRI智库积极探索“知行合一”研究咨询新模式
根据中国智库索引(CTTI)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由于2017年智库录入信息尚在不断更新,暂不作统计),智库共牵头举办BRI活动185个,其中会议126个,培训20个,接待来访26个,调研考察13个。从年份看,2015年BRI相关活动61个,2016年124个。《“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发布后智库举办的BRI活动呈迅速增长态势,反映出智库积极推动BRI建设。从主办单位类型看(见图3),高校智库举办136个活动,约占74%;政府智库举办23个,约占12%;社会智库举办21个,约占11%;社科院智库举办5个,约占3%。由此可见,高校智库在基础研究力量、对外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更容易承办BRI活动。
从会议级别看,国际会议37场,其中2015年9场,2016年28场;国内会议89场,其中2015年31场,2016年58场,国际会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从会议参与专家情况来看,来华参加国际会议的境外专家和我国智库专家“走出去”越来越多,会议质量得到较大提升。这反映出BRI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智库通过国际会议交流来提升在有关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意识增强。
从会议主题研究领域(图4)看,政治类主题6场,经济类主题18场,文化类主题19场,外交类主题10场,法律类主题5场,混合政治、经济、文化等主题的综合会议68场,其中大部分是地域、国别间的战略合作研究探讨。由此可见,BRI智库研究咨询模式和传统学术研究机构有本质区别,BRI智库采用咨询模式做研究,并非像学术研究那样追求高精尖。国家任务和大量用户的需求主题广泛,也有明确的实务导向,满足需求即可,并不要求高深的学理。BRI智库已经开始把举办会议、调研等作为主要“产品”,其份量并不亚于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这表明BRI智库从传统的学术研究逐渐转变成为“知行合一”的咨询模式的应用研究。
2BRI文献揭示的“研究热点”“核心机构”“核心作者”
本节利用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的全部BRI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揭示BRI研究热点、核心机构和核心作者。需要指出的是,CSSCI的BRI文献是正式发表的C刊论文,文献质量应是BRI文献中较高的部分,文献既包含基础研究,也包含战略研究、公共政策等应用研究,体现了BRI研究的前期基础和学术基础。由于论文只是智库产出的一部分,笔者用CSSCI的BRI文献开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结论并不完全适用BRI智库,但这也提醒BRI智库研究只占BRI总体研究的一部分,BRI研究共同体远比BRI智库共同体大。
2.1数据来源
选取2013-2017年知网(CNKI)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D)的BRI论文,以主题“一带一路or丝绸之路经济带or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检索式,进行精确匹配,得到的文献记录超过3.2万条,近1年月均文献增长量近1000篇,可见BRI研究之热。由于以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刊物更具备研究价值,故选择其中来源为核心期刊数据库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CSSCI)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初次检索出相关记录6374条,剔除非学术文献、内容不相关及重复的无效样本后,得到分析对象5979条,采用CiteSpace[3]作为分析工具。
2.2研究热点
表2为前15位高频关键词,图5为BRI研究热点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BRI研究热点集中于宏观经济政策。从图6看出,BRI研究主题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贸易经济、金融、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工业经济、财政与税收等宏观经济政策,文化、政治、宗教、旅游、教育、法律、生态和新闻传媒等学科文献较少。由于BRI并非单纯的经济项目,BRI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等都需要深入研究,需要多学科介入BRI研究。
2.3研究机构和作者
对BRI提出后平均每年发表4篇及以上的111所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分类:高校77所,约占69%;政府机构10所,约占9%;社会智库4所,约占3%;社科院13所,约占12%;科研院所4所,约占3%;传媒3所,约占3%。
由表3可以看出,在排名前15的机构中,除中国社科院的3个研究机构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外,其他11个机构都是高校的经济管理和国关领域的院系。究其原因,这批文献是质量较高的CSSCI来源期刊文本,高校院系是生产此类文献的主体。11家高校院系中10家是经济管理类,与前文对BRI文献学科属性的判断一致。BRI研究以高校为主,虽然高校有着自身的优势,但高校研究人员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政府外事机构和大型企业工作经验,尤其是外派他国的工作经历[4],缺少“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入研究,忽视对当地文化和舆情的分析,使得智库的BRI研究成果偏重理论,缺乏经验性和可操作性,使智库提供的报告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这15家机构中,6家是西北高校、8家是北京机构,鲜明地说明了BRI研究机构的地域特征。西北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新疆、陕西、甘肃等地高校把BRI研究视为重大机遇,投入较多资源;北京历来是智库最集中之地,BRI研究也不例外。
通过CSSCI数据库BRI文献确定的15家BRI研究高产机构(表3)与“百人论坛”评选的2015年十大优秀智库和2016年八大优秀智库(表4)没有重合,这说明:(1)“百人论坛”除考虑智库的BRI论文外,还考虑专著、研究报告、内参、重大活动等,更强调机构的智库属性。(2)结合BRI研究高产作者(表5)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专家来自高校。由于高校绩效管理对工作量认定的要求,高校专家多以所在高校为署名单位,而BRI智库并不特别要求专家发表成果时以本单位为第一署名机构,导致在CSSCI中,如果以智库作为检索入口,命中的文献比较少,这从一个侧面反衬出BRI智库缺乏品牌塑造和知识产权意识,对知识产权重视度不够,不利于智库影响力的形成。
2.4BRI智库协同攻关合力不够
从图7和图8中各机构和作者的关联离散程度看出,相关机构和作者的合作程度低,尤其是高产机构、高产作者之间没有形成较强的合作关系。从3个方面分析这一现象:(1)从新领域研究的一般进程看,BRI倡议提出至今近4年,研究主题的探索难免要经历“摸着石头过河”过程,很多研究机构为迎合热点、抢占先机,研究缺乏针对性,使BRI成了一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大筐子”[5],研究问题无法聚焦,也就无法形成合作网络。(2)由于BRI是问题导向的研究,专家来自不同学科。学科是我国专家主要的分布单元,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互不认识,很难形成合作关系网络。(3)BRI研究缺乏像其他学术共同体一样的架构,虽然BRI智库不乏联盟和协同研究中心,但就具体研究问题聚焦情况来看,智库联盟建设存在一定的“虚火”,并未形成基本的学术共同体架构,联盟只在数量上的简单串联、叠加很难显现综合优势。
3思考和建议
(1)加强BRI数据、信息和情报共享。本研究调查显示,BRI研究呈现出低水平重复特征,BRI智库和研究机构之间缺乏联络,缺乏信息共享,没有BRI国家和地区文献情报中心是重要原因之一。BRI沿线国家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材料浩如烟海,由各智库独立建设BRI沿线国家国情资料库不太可能。这需要发挥我国体制优势,由国家高端重点智库、高端重点培育智库,以及有文献基础的高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图书馆建立BRI文献情报中心,满足全国乃至全球智库研究BRI的需求。
(2)BRI智库的研究和咨询要以政府部门、企事业机构的需求为导向。智库在BRI研究中应避免“撒胡椒面”,必须解决政府与企业决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只有以需求为导向,才能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解决智库研究“理论满天飞,实践跟不上”问题。除BRI智库研究人员应尽可能和沿线国家智库交流,多走出去到沿线国家调研,智库也应建立与决策机关、BRI投资企业的常态化联动沟通机制,这一机制既要保证多方数据信息的沟通交流,还应参考国际上政府与智库间人才流动的“旋转门”机制,以挂职等方式促进多方人才流转,以提升智库人才水准,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以满足BRI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3)加强BRI研究共同体建设,发挥协调研究的体制优势。BRI是我国用举国体制推动的全球化2.0版本,起步只有5年,但BRI智库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50余家以BRI为主攻方向的智库的研究文献和活动成果对BRI起到了信息支撑作用。但是,BRI研究共同体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需要。BRI研究共同体应是一个学科、人才、信息、成果“互联互通”的有机联合体。目前智库联盟很多,但大多数是简单的联谊性松散团体,数量上的“求大求全”不能真正实现智库横向合作,进而促进学者协同攻关合力、激发联合研究的活力。各类智库和研究机构要加强合作,做好BRI研究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