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 露 责任编辑:网络部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23 浏览次数: 161次
中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指出,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然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引育政策不齐、要素配置不优、制度衔接不畅,造成“土地流转经营失力、粮食增收提质费力、主体长效发展乏力”,严重阻滞农业经营迈向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对此,天长市以政策整合为撬动力,以要素聚合为核心力,以制度融合为保障力,培育多元经营主体,优化生产资源组合,畅通管理运行机制,合源共济,力促现代农业经营发展“规范化、优质化、长效化”,进而实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再造升级。
一、政策整合,夯基培土,为规范经营建造“农田房”
天长市以土地流转为支点,通过规范流转程序、补贴财政资金等方式,为主体规范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出地有序,构架农地流转“旋转盘”
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是农业主体规范经营的前提。第一,户组到人,签约流转。村民小组向户主确认流转意愿,组织土地统一流转,发包方与承包方互签合同,降低土地流转的违约风险。例如,冶山镇高巷村委托小组长协调沟通,集中与承包方签订了为期5年的土地流转合同。第二,村社到家,协调流转。为保证土地流转顺畅,村委会发挥监督协调职能,细化工作到户,当好农户和经营主体的经纪担保。光华农业示范园夏总说,“村委会帮我们协调流转1000亩土地,流转费用由村镇发放到户,方便又省心。”第三,镇街到位,规范流转。各镇街依托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合同签订、土地用途等进行监管,优化土地流转程序。截至2017年6月,天长市已建成1个市级和15个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保障土地有序流转。
(二)拓地有效,构建农地经营“试验田”
政府鼓励经营主体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和转包代耕,提高农地产能。其一,农场整合,土地成规模。天长市农地的碎片化制约着农业规模化生产。对此,政府投放补贴资金,激励经营主体平整承包地。仅2016年政府投入土地整治资金近4000万元,平整土地2-3万亩。其二,企业改良,土地提效能。政府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助经营主体改良土壤,深挖土地潜能。政府每月聘用3-5名农技人员,实地向经营主体传授土壤改良技艺。其三,合作社返包,土地少抛荒。为减少土地抛荒面积,天长市引导合作社将土地返包流转给家庭农场。如芦柴合作社将自营之外的近3000亩土地返包给十几个家庭农场。
(三)种地有补,构筑农业经营“防护罩”
通过灵活运用补贴资金,政府有效保障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一是农机补贴,经营有助力。政府在经营主体购买农机上予以补贴。2016年天长市出资1782万元,共补贴1201个购买农机的经营主体,有效提升经营主体的机械利用率。二是信贷担保,经营有助跑。针对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政府出资设立专项贷款担保基金。天长市安排500万元,与民生银行按照1:6配套,共设“兴农贷”。截止2016年4月,已为114位农户授信3341万元。三是风险赔付,经营有助威。采用农险保费补贴的方式,政府为经营主体参保添后劲。2016年,天长市对农业保费给予15%的补贴,有效推动546个规模经营主体投保,共计承保31.8万亩。
二、要素聚合,绸缪桑土,助有效经营塑造“培养皿”
多元经营主体联合共营,一手抓要素优化配置,一手抓产销稳步拓展,实现有效经营。
(一)凭“优势”打点,为生产配好“服务供应商”
经营主体优势互补,优化服务,实现节本提质。一是场社一体,自给服务。农场和合作社共建服务队,实现生产服务自给自足。如金穗合作社和丰穗家庭农场下设的服务队,为自身1000多亩承包地提供质高价廉的服务。二是场社分置,结对服务。合作社的服务队与农场签订服务合同,溢出服务辐射周边。芦龙合作社的抗旱服务队,在满足自营农场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周边37个村民小组。三是联社供给,外购服务。经营主体向联合社购买农机等全程服务,实现集约化生产。“我们向大地联合社购买服务,仅2016年650亩土地的农资成本就下降19500元”,丰盈合作社陈宏平表示。
(二)用“熟人”打理,为管理找好“把式店伙计”
经营主体借力能人、亲人和邻里等乡土资源,实现“定位”、“定人”、“定规”管理。其一,业缘相似,“分厂长”分场负责。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化管理,聘请种地能手为分场长,“包干到人”以促管理“专职化”。如瑞鹤家庭农场安排5名分场场长,每人管理1800亩土地,让管理有效“定位”。其二,血缘相融,“家族人”分工协作。以血缘为纽带,家族成员结成利益共同体,场社“定人”分管。芦柴合作社刘炳朝将1460亩自营耕地交由8位亲属管理,2016年净利润达30多万元。其三,地缘相连,“小班长”分头带班。凭借地缘优势,经营主体委托当地能人带班,达到管理有方。如圣丰农业园聘用17位当地能人做“小班长”,“定细”各项生产指标。
(三)靠“品牌”打通,为营销对好“区域代理人”
借助品牌效应,经营主体强化市场链接,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增销提利。首先,预签公司订单,价格保底。农企预签订单,保证粮食单价不低于市场标准价。如稼农家庭农场将高于市场价0.16元/公斤的特种水稻,签售给龙头企业牧马湖。其次,对接国家粮库,销路兜底。为保障粮食销路,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国家粮库。瑞鹤家庭农场每年将90%干湿度达标的粮食售给国家储备库,售价比商贩收购价高出2-3分钱/斤。最后,创设自营商标,市场托底。经营主体通过创立商标,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市场影响力。例如,稼农农场依靠“天长稼农”品牌实现品牌溢价,其品牌创收占利润总额的35%。
三、制度融合,聚沙垒土,促长效经营搭造“温室棚”
经营主体借助多元化投资、全方位监督和最优化分配等手段,力保生产经营能长效、可持续。
(一)多元投入,为撬动经营供给“营养剂”
经营主体鼓励员工土地、资本和技术参股,壮大股本,助力农业经营。一是土地入股,为经营添“高钙土”。将入社的土地折算成股,农户可以以股民身份为经营主体出谋划策。如圣丰农业园将42位流转户的土地折价入股,赋予成员参与决策权。二是资本入股,为经营加“助壮素”。为强化经营实力,经营主体为农户专设现金股。芦龙合作社财务会计何美玲说,“我看好合作社前景,在合作社投入4股共20000元。现在既有工资,又可分红。”三是技术入股,为经营追“有机肥”。经营主体让技术人员以研发成果入股,激活参与积极性。如圣丰农业园聘请吉林农大的专业技师,鼓励其将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公司,实现互利共赢。
(二)多级监督,为保障经营配备“监控器”
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股东成员三方共同监督,保障经营主体的经营效力。第一,联结龙头企业,带头质量监督。在与龙头企业签订的订单生产中,企业把关生产流程,有效提高产品品质。如芦龙合作社与牧马湖签约种植400亩有机稻,企业可以随时监测粮食生产过程,保证产品质量。第二,借力合作伙伴,合伙技术监督。研发机构为经营主体提供技术,实地分享技术使用细则。大地联合社引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植保技术,并获得手把手指导,确保技术使用到位。第三,放权股东成员,协同财务监督。经营主体落实股东监督权,成员协同参与账目审计。芦龙合作社每年在股东大会上公开账目明细,由股东成员现场质询监督。
(三)多种分配,为激励经营安装“分流阀”
利用股份分红、盈余分配和利润返还三种分配方式,经营主体激励成员投资生产。其一,工资加股份分红。入股员工除基本工资外,还可分得股份红利,激发了工作热情。“我除了月基本工资2800元外,还有股份分红,收入不低,更有干劲”,大地联合社理事长张建昌谈到。其二,公积金盈余分配。在预留部分利润作为公积金的同时,经营主体将盈余资金分红,提升成员获得感。芦龙合作社每年提取15%的利润作为公积金,25%的盈余按比例分配给员工。其三,交易额二次返利。经营主体将部分利润按交易额返还,强化了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大地联合社拿出60%的利润,为交易额达1000元以上的70位合作方返利。
四、互动共融,合源共济,育活助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天长市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共融,优势联合,开拓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道路,为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现实经验和有益启示。
(一)主体培育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一环
经营主体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载体,其培育状况决定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水平。天长市借助政策铺路,规范土地流转经营,活用补贴资金。在此基础上,着力引导经营主体多样要素聚合、多种制度融合,实现经营主体规范、有序和长效发展。因此,主体培育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该迈好的关键一步。
(二)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在于激活市场要素
激活市场要素是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以往,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营理念追求“小而全”,生产资料供给“零散乱”,导致资源配置难以优化、高效服务难以共享、经营发展难以长久。对此,天长市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市场机制,一方面集约优化土地、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另一方面,借势抱团经营,创新品牌占领市场。可见,市场化运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手段。
(三)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在于经营主体及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过去,农业经营主体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全,利益分配机制不顺,导致自身持续投入动力不足,发展积极性不高。天长市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分配方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提高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度,增强了发展的获得感,真正踏出一条共建共享之路。
(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纵深融合
天长市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互动共融,优势互补,加快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然而,经营发展现代农业还需主体间向纵深方向发力。一方面,政府应提升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引导优势资源适度倾斜。同时,各经营主体要加快对接联合,促成要素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经营主体应拓展产业链条,开展多元化经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损失。综上,发展现代农业的步子才能走得更实、更稳、更远。